阿莫从来未爱你

砰——。

裴将军

镜:

《忠义堂帖》




《裴将军诗》:



大君制六合,猛将清九垓。战马若龙虎,腾陵何壮哉。将军临北荒,烜赫耀英材。剑舞跃游电,随风萦且回。登高望天山,白雪正崔嵬。入阵破骄虏,威声雄震雷。一射百马倒,再射万夫开。匈奴不敢敌,相呼归去来。功成报天子,可以画麟台。



出处见《忠义堂帖》,宋拓本,现藏浙江省博物馆。










通常认为是颜真卿写给剑圣裴旻的。《笑傲江湖》里,秃笔翁化书帖为招式,蘸酒书壁的就是这首诗。其实此诗并未见于颜鲁公集,原拓本也并无署名,是否为颜真卿所作尚不能完全确定,是不是赠给裴旻将军,更是难以指实。但帖子实在太撼人,初见时就瞬间被击倒。南宋楼钥《攻媿集》写道:



鲁公集中不见此诗,裴将军不知为谁。既言剑舞,疑为裴旻。曾子言:“有若无,实若虚,犯而不校,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。”初不指名为何人,而后世皆以为颜子不疑。此书不见姓名,其剑拔弩张之势,非忠肝义胆不能为。此所谓言言如严霜烈日,真可畏而仰哉。



后世皆以为颜子不疑……其剑拔弩张之势,非忠肝义胆不能为。看来大家都这样想。楼钥的最后一句话来自《新唐书》卷一五三《段秀实颜真卿传》:“虽千五百岁,其英烈言言,如严霜烈日,可畏而仰哉。”






从网上搜个全图。但还是法帖放大了逐字看去更漂亮,使人意夺神骇,心折骨惊。


唐文宗时,诏李白诗、张旭草书、裴旻剑舞为三绝。诗与书犹可传世,剑舞却永远与身俱灭了。关于裴旻将军剑舞最耸动心魄的形容,还和画圣吴道子有点关系。事见唐代李亢《独异志》:



吴道子善画神。开元中,将军裴旻母丧,诣道子,于东宫天宫寺图鬼神数壁,以资冥助。答曰:废画已久,若将军有意,为吾缠结舞剑一曲,庶因猛励,以通幽冥。旻于是脱去缞服,若常时妆饰,走马如飞,左旋右抽,掷剑入云,高数十丈,若电光下射,旻引手执鞘承之。剑透空而下,观者数千人,无不惊栗。道子于是援毫图壁。俄顷之际,魔魅化出,飒然风起,为天下之壮观。道子平生所画,得意无出于是。



当然,《独异志》只是传奇志怪类笔记,难作正史观之。但总得耳口相传才能成为传奇,裴旻剑舞之盛名,亦可窥知。而且他的功夫并不单只好看,实战也极为惊人。《新唐书》卷二百二:



旻尝与幽州都督孙佺北伐,为奚所围,旻舞刀立马上,矢四集,皆迎刀而断,奚大惊引去。



张鷟《朝野佥载》卷六记载更详细一点,但官职有出入:



裴旻为幽州都督,孙佺北征,被奚贼围之。旻马上立走,轮刀雷发,箭若星流,应刀而断。贼不敢取,蓬飞而去。



在战场上刀比剑更为实用。唐刀式样长而直,有点像现在的日本武士刀,但没那么弯的弧度,美感上近于剑,而凌厉肃杀则更胜之。形制分仪刀、横刀、障刀、陌刀四种,仪刀为近卫所佩,陌刀是步兵的斩马刀,裴旻既然在马上,所用的应该是障刀或者横刀。而障刀略短,似乎不太适合“轮刀雷发”,还是横刀的可能性大一些。“箭若星流,应刀而断”的挡击之术,有点像独孤九剑中的破箭式。乔潭《裴将军剑舞赋》中有段十分华美的形容:



尔其陵厉清浮,绚练敻绝。青天兮何倚,白云兮可决。睹二龙之追飞,见七星之明灭。杂朱干之逸势,应金奏之繁节。至乃天轮宛转,贯索回环;光冲融乎其外,气浑合乎其间。若涌雪涛,如飞云山……



除了刀剑,裴旻的箭术也颇负盛名,唐李肇《唐国史补》:



裴旻为龙华军使,守北平。北平多虎,旻善射,尝一日毙虎三十有一。因憩山下,四顾自若。有父老至曰:“此皆彪也,似虎而非,将军若遇真虎,无能为也。”旻曰:“真虎安在乎?”老父曰:“自此而北三十里,往往有之。”旻跃马而往,次丛薄中,果有真虎腾出,状小而势猛,据地一吼,山石震裂。旻马辟易,弓矢皆坠,殆不得免。自此惭惧,不复射虎。



尽管最后在真虎面前怂了,但一天之内即便是毙彪三十有一,箭术也是相当高明。所谓“一射百马倒,再射万夫开”;“将军临北荒”与裴旻本人的北伐经历;还有“剑舞跃游电”这种难作第二人想的形容……应该是写给裴旻将军的吧。




PS1:


裴敬《翰林学士李公墓碑》:



李翰林名白,字太白,以诗著名。……又常心许剑舞。裴将军,予曾叔祖也。尝投书曰:“如白愿出将军门下。”



裴旻是裴敬的曾叔祖。后人常引用这段文字,说李白曾从裴旻学剑——但以裴将军之惊世剑舞,竟未得太白一诗相赠,就颇为奇怪了……而裴敬的碑记亦无下文,事或可疑。王维倒是写过一首《赠裴旻将军》,温习一下:



腰间宝剑七星文,臂上雕弓百战勋。


见说云中擒黠虏,始知天上有将军。





PS2:


段成式《酉阳杂俎·诺皋记上》:



相传裴旻山行,有山蜘蛛垂丝如疋布,将及旻。旻引弓射杀之,大如车轮。因断其丝数尺,收之。部下有金创者,剪方寸贴之,血立止也。”



特别有尸罗或者阿拉戈克的感觉……




《中国法帖全集·忠义堂帖》,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


《独异志》,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,29页


《朝野佥载》,中华书局1979年版,140页


《唐国史补·因话录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,16页
















评论

热度(65)